公共管理,也就是 MPA,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典型的名校 “水”专业,申请要求不高,就业也不理想。事实真的如此吗 ?
纽约大学和雪城大学的公共管理毕业生,每年都有 20% ~ 30% 的毕业生进入私人部门,如投行、咨询公司等地方工作。
如果深入研究一些名校的 MPA,你就会发现 ,芝加哥大学的项目侧重量化分析 ,哈佛大学的项目侧重经济学,南加州大学的项目明确要求学生有统计学的先修课。没有数学背景申请这些 MPA 项目,只会换来凉谅的结果。
01 MPA究竟是什么专业?
MPA ,全称是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或Master of Public Affairs,也有学校将该项目称为 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 , 即公共管理硕士。
尽管项目名称有所不同,MPA 项目旨在为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培养高级行政管理人才,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在应对运营、人力资源和预算挑战时实施政策、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术,以培养领导者和管理者为导向。
随着 2000 年国内首届 MPA 在北大、人大、清华等高校开始招生,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认识这个专业。
而美国的 MPA 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由雪城大学的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于 1924 年设立,随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 MPA 项目。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系统性的学科体系,因此,美国也成为同学们学习 MPA 的首选国家。
02 MPA的就业形势分析
MPA 专业涵盖了诸多领域,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官网所写,有了 MPA学位,你将掌握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等组织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毕业生还可以在商业、咨询、金融服务、能源、传媒、人权、智库、基金会、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中开启职业生涯。
著名主持人杨澜,即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得国际事务硕士。
著名主持人 杨澜
下表是雪城大学官网公布的 MPA 专业学生毕业去向部分节选。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 州/地方政府、国际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私人部门 (如公司、企业 ) 等。
MPA 作为一个文科类硕士学位,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有开设,在大众印象中,公共管理硕士毕业后的对口路径是考公务员、进政府工作。实际上,对于海归的 MPA 毕业生,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由于美国的 MPA 项目专业方向细分众多,国内学生较多选择的方向有 : 金融经济类、能源环境类、政策类、国际发展类和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等。
因此,毕业生的另一个选择是去私人部门 ( Private Sector ),以康奈尔大学的 MPA 项目为例,在细分专业上有经济和金融政策方向,该方向除了宏观政策课,学生还可以选修金融、会计课程,从毕业生去向来看,很多毕业生去了银行、投行、咨询公司等。
由于前 30 的院校中,开设 MPA 专业的名校多于金融专业,而 MPA 项目又同时涵盖了金融、管理类课程,并且要求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MPA 专业成为转战商科的一个优势跳板,金融投行、知名咨询公司里的 MPA 毕业生越来越多。
比如康奈尔的 MPA 毕业生大量就职于埃森哲、花旗银行、德勤、JP Morgan、麦肯锡等顶级咨询或者投资公司。此外,由于国内的非营利性组织蓬勃发展,而北京、上海等地也有许多国际发展组织的中国办事处,例如国际救助委员会、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国发展署等,这些也是 MPA 毕业生可以考虑的就业领域。
依据纽约大学的 MPA 项目就业数据统计显示,97%的毕业生在10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在这些毕业生中。
而毕业生的均薪约7.5万美元。在毕业生去的私人部门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顶级的咨询公司和投行,例如德勤、波士顿咨询、麦肯锡、摩根大通、摩根土丹利等。细看就业岗位,有咨询顾问、分析师、商业分析师、投资分析师、高级战略分析师等。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如果就读于美国大学的 MPA 专业,并且毕业后进入政府研究机构或者非营利性组织工作,可以获得一个其他专业学生极其羡慕的特权!
就是可以全年申请 H1B 工作签证,并在 15 日内拿到结果。
而不需要像其他岗位一样,一年只有一次 H1B 抽签机会。这样的政策,对于想要在美国留下来并且移民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大量的岗位都向 MPA 毕业生开放,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选择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能力要求和调整也大相径庭,职业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常规情况下,因为国籍的限制,中国学生从 MPA 毕业以后,基本不会有太多机会进入美国州政府或者联邦政府工作,所以如果在美国就业,那基本上就是非盈利性组织或者营利性企业。
学生如果回国,则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加广泛。包括公务员、500 强的公共关系部门、管理咨询公司或者非盈利性组织的项目管理等。一般情况下,营利性企业可以给毕业生更多的物质收入,但非盈利性组织从业人员能够从帮助他人中获取到的巨大职业成就感则是营利性企业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