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出门买口罩
没买到口罩
还损失了一个口罩
因为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口罩可谓是火了一把。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经济学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一罩难求”的情况。
前两期我们讲到了美国伊朗关系紧张导致的石油、黄金的positive demand shock,也分析了非洲猪瘟带来猪肉的negative supply shock。
结合前两期的内容,大家一定发现了这次口罩的情况也同属positive demand shock,但这期我们会稍微更加深入地来分析为什么大家很难买到口罩。
口罩本身
我们先来看口罩本身,口罩作为一个制作工艺非常简单的物品,基本没有技术壁垒。
可是从商业角度来说,成立一家制作口罩的工厂需要的是场地、厂房、工人及生产机器。这些传统实业的生产要素对应着的是一笔不小的fixed cost。可能会觉得,想要成本低一点,工厂开小一点就行了。
那么懂经济学的这时候一定就会想到,’economies of scale’,’brand loyalty’等等的barriers to entry就都能体现出来了。
新进入市场的口罩生产商一定会被现存的大规模制造商企业挤压利润和生存空间。而现实也是,生产商从口罩得来的平均利润是非常低的,市场从长期来看是处于natural level of output,但其实更是一种产能过剩的状态。
因此,在缺乏相关市场监管的情况下,新进入市场的小规模生产商自然就只能偏向了小作坊模式依靠更低的平均成本在这个行业生存了。当然,产品质量也会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生产角度
再从生产角度来看,口罩不同于一般的货物,属二类医疗器械,对储备的卫生要求比较高,因此大规模囤货就必然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在囤货不足时,遇上了这次严重的demand shock,自然就会到处断货了。
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消息,我国口罩现在日产量800万,最大日产量2000万,而疫区武汉大约户籍人口900万,流动人口500万,合计1400万余人。也就是说即使达到了最大产能,平均每人每天也只能分配得到1.4个口罩,更别提运输分配等一系列中间的磨损了。
现在一罩难求的情况,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就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然而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流动性都给口罩的分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源的最优分配是带来最大社会效益(total social benefit - total social cost)的时候。
那么这时适当的government intervention就非常有必要了,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新闻,包括口罩在内的重要社会医疗资源有组织地流向了湖北。当然除了控制资源分配,别的干预手段例如配额、补贴都是非常有效的,当然这些政策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谨慎制定,不然甚至可能起到反面效果。
例如在某平台对口罩设置最大价格,那么逐利的市场本性可能就会使得部分商家更换平台以更高的价格来出售,最终形成了口罩的“黑市”。所以即使事发到现在暂时没有相关市场政策来补贴口罩生产商,但我相信这次对抗击病毒有贡献的企业最终一定会得到相应补偿。
除了上述的困难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刚好正值春节休息期间,在保证不会传染、安全的情况下,使口罩工厂的员工复工生产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口罩热潮所需要的原材料织物、无纺布等都是一种严重的demand shock。
所以我们知道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思考全面,不只拘泥于理论模型和‘ceteris paribus’,闹出“真空中的球形鸡”这样的笑话。